FOB、CFR、CIF作為三種最為常見的國際貿易術語,明確了交易雙方在貿易過程中的主要責任以及費用承擔方式。
在外貿進出口的交易條件條款裡很重要,務必清楚
(1) FOB(Free On Board),即船上交貨,通常稱為 “離岸價”,主要適用於海運和內河運輸。FOB條件下,由買家指定貨代,賣家將貨物運至裝運港貨船後,貨物的風險由賣家轉移給買家。(可以簡單的理解為 “到店自取”)
(2) CFR(C&F : Cost and Freight),即『貨物成本 加 運費』,適用於海運、陸運、空運等多種運輸方式。CFR(C&F) 條件下,賣家需要承擔從工廠到貨主目的港的費用。(可以簡單的理解為 “商家包郵”)
(3) CIF(Cost,Insurance and Freight),即成本、保險費加運費,通常稱為“到岸價”,主要適用於海運和內河運輸。
I – Insurance 保險
CIF條件下,賣家需要承擔從工廠到目的港的費用以及『保險費』。(可以簡單的理解為“商家包郵並贈 『保險』”)
三者之間的關係:
CFR = FOB + 海運費
CIF = CFR + 保險費
一張圖看懂FOB、CFR、CIF核心區別:
術語 TERM | 誰付運費? | 誰買保險? | 風險何時轉移? |
FOB | 買方 | 買方 | 貨上船 |
CFR(C&F) | 賣方 | 買方 | 貨上船 |
CIF | 賣方 | 賣方 | 貨上船 |
真實案例,選錯術語,虧了50萬!
某國內工廠(賣方)與德國客戶(買方)簽訂CIF合同,貨到漢堡港後部分貨物泡水損壞,買方拒付尾款並要求賠償。
爭議焦點:
賣方認為:CIF保險是我買的,找保險公司賠就行!
買方反駁:貨物風險從上船就歸我,但保險是賣方買的,理賠流程必須賣方配合!
結果:
因溝通不暢,貨物在港口滯留產生高額費用,賣方最終承擔了70%損失。
知識點:
CIF的風險陷阱:雖然賣方付了運費和保險費,但貨物上船後風險歸買方,若買方不配合理賠,賣方可能被迫墊付損失。
對策:簽訂CIF合同時,明確保險索賠流程,或要求買方預付部分保證金。
如何選擇FOB、CFR(C&F)、CIF?
根據你的業務角色對號入座:
(1)、如果你是賣方
想控制成本?選FOB(不用管運輸和保險)。
有合作貨代?選CFR(賺個運費差價)。
客戶嫌麻煩?選CIF(提高報價,一站式服務)。
跟買方商量運輸方式,如果買方當地有熟悉的貨代(FORWARDER),或更好的運費價格,可以報價FOB,由買方接手後續運輸事宜。一切運輸責任,貨運價格(FREIGHT),延誤,遺失,港口艙租等問題丟給買方負責,也省事省麻煩。只需負責提單(WAYBILL, B/L)的內容的審核校正與寄送。
(2)、如果你是買方
有可靠物流管道?選FOB(自己安排更省錢)。
擔心運費波動?選CFR/CIF(讓賣方鎖死運費)。
貨物價值高?慎選CIF!賣方通常只買最低險,你可能需要加保。
搞懂貿易術語,不僅是省錢的關鍵,更是規避風險的護身符!你遇到過哪些FOB、CFR、CIF?的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