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核電廠重啟的問題

臺灣核電廠重啟的問題

台灣為什麼不繼續用核電?原來不是不想用,而是不能用。

[Q1.] 用40年的核電廠,還能撐嗎?

A:斷裂、起火、失去電力…這些「異常事件」平均每年就發生超過5件!(從 2009 年到 2023 年)核三廠曾與日本福島發生類似的狀況,外部電力全部喪失,差點無法冷卻反應爐而引發核災。

💬老舊零件不能換嗎?

A:有些核心零件還真的沒辦法,而且損壞可能導致核災!
如反應爐裡的「壓力容器」長期使用會裂隙、脆化,一旦破裂就可能直接爐心融毀。二廠還曾發生過固定反應爐的關鍵零件「錨定螺栓」的斷裂事件,還一次斷了 7 根 ,顯示老舊核電的風險不容忽視。

[Q2]. 台灣核電廠,全都蓋在斷層旁!
當初地質調查技術不足,現在知道蓋錯地方,還要僥倖對賭嗎?

A:美國核管會規定:「活動斷層 8 公里內不適合蓋核電廠」,去年日本政府也因為敦賀核電廠的下方有活動斷層,判定不得重啟。而台灣核一、核二廠距離山腳斷層分別只有 7 公里和 5 公里;最誇張的是核三廠,斷層直接經過門口,且最大震度遠超耐震設計。

[Q3]. 發生核災時,有辦法置身事外嗎?


A:核災影響範圍大、疏散困難。
台灣核災的法定應變範圍只有8公里,遠低於福島核災時疏散的30公里。台北、新北、桃園、宜蘭、屏東、高雄等地方政府都承認,如果發生大規模核災,醫療與救災資源恐無法應對。 

[Q4]. 核廢料放哪?

A:依舊無解。
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卡關,需要通過地方公投。而高階核廢甚至連選址法規都沒有。目前,全世界只有芬蘭一個國家有「試運轉」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。

[Q5]. 核四還沒蓋完、安全紀錄堪憂

A:依法核四若要重啟,為了確保核能安全,保守估計要15年後才能開始發電,面對氣候危機與成長的電力需求,緩不救急。

☢️重啟核三?台灣真的需要冒這個險嗎?
核電三只能為台灣帶來 5 %電力,值得嗎?

重啟核電廠須解決設備老舊、近活動斷層、核廢無解、核災疏散困難等種種問題與風險。

台灣能承受一次核災嗎?

[6} ● 目前支持核電延役的討論大部分集中在核二與核三,又以核三最常被提及。假設核三順利延役,核三預計也只佔台灣 5% 的電力而已。

從發電量的角度來看,燃氣發電完全有能力填補核電除役後的電力缺口,甚至表現更優。盧市長的質疑也顯示,台中火力發電量增加的1.5GW遠超核三二號機的容量,進一步證明單一核電機組的除役並不會導致電力供應崩潰。

大幅增加核能發電的設想顯然不切實際,不僅因為台灣缺乏興建新核電廠的空間與社會共識,更因為核電的高昂建廠成本與長達數十年的投資回收期,使其在經濟效益上並不如想像中優越。

[7] ●緩慢又昂貴,排擠再生能源發展

核電廠的興建時間長、成本高,若將大量資源投入其中,反而可能排擠更靈活、建置速度更快的再生能源發展。

近年新的核電廠,興建成本跟時程常常是翻了數倍,還不一定蓋得出來。以法國的Flamanville 核電廠為例,期程延宕了 12 年,成本也從 32 億歐元爆增至 132 億歐元。

反觀再生能源成本快速下降,2009 年以來,全球光電的均化成本已經從每度新台幣 11.45 元,大幅下降到約 1.95 元,降幅達到 83%,風電甚至來到更便宜的每度 1.59 元。

相較之下,核電的成本反而因新核電廠興建延宕、追加預算而逆勢成長,從2009 年的每度 3.92 元提高到 5.8 元。

根據現有數據,核電在台灣電力結構中的佔比偏低,無法對台電的整體成本結構產生決定性影響。要讓核電真正改變台電的財務狀況,核電的發電佔比可能需要達到30%以上,這意味著需要相當於5座核三廠的規模。

高階核廢料要有生產到最終處置的管理概念或計劃

台灣至今還未有最終處置場選址的法規,更不用說計劃與選址。

【屏東核三廠正式除役,台灣迎向 永續家園新時代!】

周春米

2025年5月17日,是台灣能源史上的關鍵時刻!位於恆春半島的核三廠2號機,依照計畫正式除役,標誌著台灣邁向「非核家園」新篇章。

作為屏東縣長,我懷著五味雜陳的心情,向這座走過40年風雨的核電廠道別。

核三廠自1985年運轉至今40年,過去肩負穩定發電的重要任務,長年成為恆春半島居民關注的焦點,雖曾帶來就業、產業與區域發展的契機,但核安風險卻造成無時無刻的擔憂,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能源安全與環境風險間的平衡兩難,今天,不只是關掉一座電廠,更是開啟一條永續轉型的新道路。

核三廠除役環評預計於今年6至7月間完成修訂,依規定程序送環境部審查,「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會」會持續監督核廢料處置與核安問題,縣府一定為鄉親的權益與安全嚴格把關。

賴清德 總統已明確表示,台灣不斷透過社會對話與公民運動,讓「非核家園」不只一次形成朝野共識,所有非核運動都是在地的公民力量先行,才能走到現在,支撐了台灣的永續發展。

世界各國對於核電,無論是「終止」、「延役」或「重啟」,都是經過嚴謹的科學驗證程序,歷經社會充分的共識,甚至還編列龐大預算支應,因此縱使本週藍白兩黨粗暴通過《核管法》,核三廠2號機絕不可能在未經實質審核下,直接延役甚至立刻重啟,賴總統也向國人保證,「現在的台灣並不缺電」,到2032年前絕對可以穩定供電。

屏東好不容易走到非核家園,恆春半島鄉親終於不用再受核安危險憂慮,往前走的過程中,需要更民主、更安全。

縣府會堅持「程序正當」、「尊重專業」及「確保安全」三大重要原則,持續強化核安把關機制,絕不會讓草率修法決定屏東人的未來,沒有安全,一切免談!

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劇烈衝擊,能源安全就是國家安全,政府當前最重要的工作,就是持續穩定供電、開發多元綠能。目前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達近三分之一,縣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、綠電自主、綠電憑證,打造南台灣的低碳能源示範基地;同時強化韌性電網佈建,讓屏東在國際「淨零轉型」潮流中站穩腳步!
能源的轉型,不只是一場技術革命,更是我們對下一代的承諾,屏東會站在時代前線,與中央攜手、與鄉親同行,確保安全無虞。

希望屏東,進步前行,讓我們一起迎接非核新時代,邁向永續新未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