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臺灣捷運大車站月台的設計落後的建議

關於臺灣捷運大車站月台的設計落後的建議

臺灣的捷運,在地下車站,其建築設計,都是外側是牆壁,內側提供乘客下車出站與換線轉乘。

臺北一般當列車車輛進站時,先下後上。 可是有些車站,如臺北車站的板南線,忠孝復興站,在上下班尖峰時段,搭乘人員流量之多,豈是30年前規劃能想到的?

這就是臺灣島民的眼光短淺,臺灣政府與民意機構,常常有國外考察的經費項目,甚至有一位市長 1/3 – 1/4 的上班時間都在國外,有如他重溫舊夢在當『外交部長』。臺灣各政府單位這麼多考察,對於施政建設,不見有宏遠廣大的眼光,視野。

我提供一下大流量的捷運車站設計,

不需要搞『先下後上』的自稱 “文明禮讓”,等下車乘客出來,其他人才開始上車,人流進出穿叉。列車浪費一半的靠站時間。不同的兩側車門,列車可以同步進行上車與下車的。(難道臺灣的捷運車廂只能打開一側嗎?)

↑ 五張照片, 皆是同一個車站

地下B2 左右行軌道

地下B3 上下行軌道

二條路線十字交會在不同樓層B2 + B3,此乃1970年代通行的地下鐵METRO

臺北 199X 年設計一個大流量車站,建設三個月台有困難嗎? 可是對於車站地下商店街卻是花了不少面積與心思。車站運輸的功能,本末倒置。

臺灣未來還有新捷運車站METRO可以這樣設計嗎?沒有更多新的大流量捷運站要建設了。

記得廣州地鐵的『花園』站,是類似設計, 三個月台, 你們還笑中國比不上臺灣嗎 ?

但是廣州地鐵的『琶州站』 會展中心,對一個超級大的「琶州展覽館」則是太小規模的設計,實在不當,當下午5點廣交會展覽打烊時,太多太多人擠到地鐵站,狹窄的兩側雙月台設計,上車乘客塞爆了。

未來臺北市忠孝東路4段,國父紀念館捷運站,當大巨蛋活動散場時,是不是會塞爆?

.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8463509

[有效達到分線分流目的 ] , 北捷奇招疏散跨年人潮奏效 「一德政

跨年重頭戲就是在台北101,基本上都搭捷運藍線、紅線前往,推綠線南京三民站、台北小巨蛋站免費進站,要走那麼遠「到底要給誰搭」?

↑臺北捷運車站設計,只有單一個月台,提供給兩列上下行車廂上車與下車。 很擁擠,怎麼做『疏運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