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茶樹,苦茶油(茶仔油)

油茶樹,苦茶油(茶仔油)

茶樹

中文學名: 茶樹

拉丁學名: Camellia sinensis

界: 植物界

門: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

綱: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

目: 杜鵑花目 Ericales

 科: 山茶科 Theaceae

屬: 山茶屬 Camellia

種: 茶樹 C. sinensis

域: 真核域 Eukarya

英文名: tea plant

茶樹繁殖茶樹採收優良品種栽培技術

(1)生長起點溫度 (2)最適溫度 (3)低限溫度 (4)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歷史考證地域起源

(1)多數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在中國 (2)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 (3)少數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在無名高地 (4)個別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有兩處中國茶樹資源

(1)從茶樹的自然分佈看 (2)從地質變遷看 (3)從茶樹的進化類型看展開      

 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、制茶、飲茶的國家,茶樹的栽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。在雲南普洱縣有棵“茶樹王”,高13米,樹冠32米,已有1700年的歷史,是現存最古老的人工栽培茶樹。唐朝陸羽所著的《茶經》是世界第一部關於茶的科學專著,他被人們稱為世界第一位茶葉專家。

編輯本段樹型分類

  茶樹  鐵觀音茶樹

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,我國茶樹品種主要性狀和特性的研究,並照顧到現行品種分類的習慣,我們將茶樹品種按樹型、葉片大小和發芽遲早三個主要性狀,分為三個分類等級,作為茶樹品種分類系統。各級分類標準如下:   第一級分類系統稱為”型”。分類性狀為樹型,主要以自然生長情況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習性而定。分為喬木型、小喬木型、灌木型。

(1)喬木型

  此類是較原始的茶樹類型。分佈于和茶樹原產地自然條件較接近的自然區域,即我國熱帶或亞熱帶地區。植株高大,從植株基部到上部,均有明顯的主幹,呈總狀分枝,分枝部位高,枝葉稀疏。葉片大,葉片長度的變異範圍為10-26釐米,多數品種葉長在14釐米以上。葉片柵欄組織概為一層。

(2)小喬木型

  此類屬進化類型。抗逆性較喬木類強,分佈於亞熱帶或熱帶茶區。植株較高大,從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幹明顯,植株上部主幹則不明顯。分枝較稀,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以10-14釐米之間,葉片柵欄組織多為兩層。

(3)灌木型

  此類亦屬進化類型。包括的品種最多,主要分佈于亞熱帶茶區,我國大多數茶區均有分佈。植株低矮,無明顯主幹,從植株基部分枝,分枝密,葉片較小,葉片長度變異範圍大。為2.2-14釐米之間,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  茶樹開花

在10釐米以下。葉片柵欄組織2-3層。

 紅花油茶自然分佈於我國華南地區,廣西東南部有野生資源,近年已逐步擴大人工栽培,為南亞熱帶樹種,性喜溫暖多濕,不耐寒冷,廣西北部雖能安全越冬,但熱量已不能滿足植株發育的需要,開花不茂,結實更難,中亞熱帶地區,一般只宜引種試種,對土壤的要求不高,一般肥力中等的酸性土壤,均可生長良好,較能耐旱,可在荒山種植,屬喜弱光樹種,幼時耐蔭庇,大樹需充足陽光,才能正常開花結果,樹形大,不宜種植過密,如連片種植,每畝應在20株以下,生長發育較慢,10年左右始花,壽命長,盛期可維持50年以上,鬚根少,移植較難成活,大苗移栽,更難恢復,種植時應保護根系,人工栽培的歷史較短,野生性尚較強,開花結實不很穩定,應注意選育良種。

繁殖與栽培

以播種育苗為主,種子10月底成熟,採收後不能暴曬,可帶果殼儲藏或脫粒後混沙儲藏,切忌堆積發

熱,種子千粒重3100~3900克,春季可用播法育苗。發芽率60%~75%,幼苗生長緩慢,夏日應適當遮蔭,1年生苗可出圃造林。城市綠化宜用大苗,需移植後培育2~3年,行道樹需培育5年以上,亦可用扡插法育苗,要求技術較高,早春剪下嫩枝,每穗保留2~3個葉芽,上部帶葉半片或1片,下部一個葉芽,插入沙內,插前下端點蘸生根粉的溶液,插後經常噴霧保濕,防止日曬,約1個月可發根成苗。兩個月可移至圃地培育,2~5年生,出圃供綠化。

紅花油茶自然分佈於我國華南地區,廣西東南部有野生資源,近年已逐步擴大人工栽培,為南亞熱帶樹種,性喜溫暖多濕,不耐寒冷,廣西北部雖能安全越冬,但熱量已不能滿足植株發育的需要,開花不茂,結實更難,中亞熱帶地區,一般只宜引種試種,對土壤的要求不高,一般肥力中等的酸性土壤,均可生長良好,較能耐旱,可在荒山種植,屬喜弱光樹種,幼時耐蔭庇,大樹需充足陽光,才能正常開花結果,樹形大,不宜種植過密,如連片種植,每畝應在20株以下,生長發育較慢,10年左右始花,壽命長,盛期可維持50年以上,鬚根少,移植較難成活,大苗移栽,更難恢復,種植時應保護根系,人工栽培的歷史較短,野生性尚較強,開花結實不很穩定,應注意選育良種。

繁殖與栽培

以播種育苗為主,種子10月底成熟,採收後不能暴曬,可帶果殼儲藏或脫粒後混沙儲藏,切忌堆積發

熱,種子千粒重3100~3900克,春季可用播法育苗。發芽率60%~75%,幼苗生長緩慢,夏日應適當遮蔭,1年生苗可出圃造林。城市綠化宜用大苗,需移植後培育2~3年,行道樹需培育5年以上,亦可用扡插法育苗,要求技術較高,早春剪下嫩枝,每穗保留2~3個葉芽,上部帶葉半片或1片,下部一個葉芽,插入沙內,插前下端點蘸生根粉的溶液,插後經常噴霧保濕,防止日曬,約1個月可發根成苗。兩個月可移至圃地培育,2~5年生,出圃供綠化。

紅花油茶自然分佈於我國華南地區,廣西東南部有野生資源,近年已逐步擴大人工栽培,為南亞熱帶樹種,性喜溫暖多濕,不耐寒冷,廣西北部雖能安全越冬,但熱量已不能滿足植株發育的需要,開花不茂,結實更難,中亞熱帶地區,一般只宜引種試種,對土壤的要求不高,一般肥力中等的酸性土壤,均可生長良好,較能耐旱,可在荒山種植,屬喜弱光樹種,幼時耐蔭庇,大樹需充足陽光,才能正常開花結果,樹形大,不宜種植過密,如連片種植,每畝應在20株以下,生長發育較慢,10年左右始花,壽命長,盛期可維持50年以上,鬚根少,移植較難成活,大苗移栽,更難恢復,種植時應保護根系,人工栽培的歷史較短,野生性尚較強,開花結實不很穩定,應注意選育良種。

科名:山茶科 Theaceae

  別名:茶子樹、茶油樹、白花茶

  形態特徵

  茶科茶屬常綠小喬木。因其種子可榨油(茶油)供食用,故名。茶油色清味香,營養豐富,耐貯藏,是優質食用油 ;也可作為潤滑油、防銹油用於工業。茶餅既是農藥,又是肥料,可提高農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蟲。果皮是提制栲膠的原料。葉部含有花黃素、茶鹼等,是醫藥工業的原料。木材可做小型農具。

  油茶樹高達4~6米,一般2~3米。樹皮淡褐色 ,光滑。單葉互生,革質,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邊緣有細鋸齒,長3-10釐米,寬1.5-4.5釐米,。花頂生或腋生,兩性花,白色,直徑6-9釐米,花瓣倒卵形,頂端常二裂。蒴果球形、扁圓形、橄欖形,直徑3-4釐米,果瓣厚而木質化,內含種子。種子茶褐色或黑色,三角狀,有光澤。

分佈

  油茶分佈區的北界在淮河-秦嶺一線;南界大致在北回歸線附近;東界為東南海岸和臺灣;西界是雲南的怒江流域和青藏高原的東緣。垂直分佈在東部地區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,西部地區可達海拔2000米。伏塢村

習性

  油茶喜溫暖,怕寒冷,要求年平均氣溫16~18℃,花期平均氣溫為12~13℃。突然的低溫或晚霜會造成落花、落果。要求有較充足的陽光,否則只長枝葉,結果少,含油率低。要求水分充足,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,但花期連續降雨,影響授粉。要求在坡度和緩、侵蝕作用弱的地方栽植,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,一般適宜土層深厚的酸性土,而不適於石塊多和土質堅硬的地方。

  繁殖

  油茶以種子、插條或嫁接繁殖。為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,多採用插條或嫁接育苗,然後進行栽植造林,最適造林季節是立春到驚蟄,也有在10月份進行的。直播造林以冬季最好。

 用途

  種子含油30%以上,供食用及潤發、調藥,可制蠟燭和肥皂,也可作機油的代用品。

  油茶與油棕、油橄欖和椰子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。茶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%,遠遠高於菜油、花生油和豆油,與橄欖油比維生素E含量高一倍,並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質,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。油茶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,茶籽粕中含有茶皂素、茶籽多糖、茶籽蛋白等,它們都是化工、輕工、食品、飼料工業產品等的原料,茶籽殼還可製成糠醛、活性炭等 ,茶殼還是一種良好的食用菌培養基。研究表明,油茶皂素還有抑菌 和抗氧化 作用。此外,油茶還是優良的冬季蜜粉源植物,花期正值少花季節,10月上旬至12月,蜜粉極其豐富。在生物質能源中油茶也由很高的應用價值 。同時,油茶又是一個抗污染能力極強的樹種,對二氧化硫抗性強,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強。因此科學經營油茶林具有保持水土、涵養水源、調節氣候的生態效益。